登录   /   注册

北斗系统与智慧农相互促进,相互需要

   日期:2021-01-25     来源:中国食品报    浏览:426    
核心提示:传统农业生产水平低、剩余少、积累慢,产量受自然环境条件影响大,就是古人常说的看天吃饭。那能不能预知未来的天气,预测出灾情
        传统农业生产水平低、剩余少、积累慢,产量受自然环境条件影响大,就是古人常说的“看天吃饭”。那能不能预知未来的天气,预测出灾情发生的时间,并在灾情发生之前做好应对措施呢?上个月,我国正式开通的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给出了方案。专家表示,利用北斗系统等高科技手段,可以满足这方面的需求。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开启了高质量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崭新篇章,不仅服务于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在农业生产、应急响应、防震救灾、环保气象等领域均广泛应用。

        农业农村部、中央网络安全、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印发的《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特别提出要利用北斗系统等高科技手段,服务国家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传感器、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技术研发应用,集成应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地面物联网的农情信息获取技术日臻成熟,基于北斗自动导航的农机作业监测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广泛应用于小麦跨区机收。”

        北斗系统与智慧农业相互促进,相互需要。应用北斗系统,大田播种更加省力,农机自动驾驶播种、收割大大节约了劳动力,提高了生产效率,播种误差大大减少,出苗率提高,有效保障中国粮食生产的安全;应用北斗定位,为牛羊佩戴北斗系统定位项圈,使放牧更加轻松;渔船安装北斗系统,使出海更加安全便捷。

        北斗导航支持下的智慧麦作技术是将北斗导航、现代农学、信息技术、农业工程等应用于小麦生产耕、种、管、收的全流程,建立以“信息感知、定量决策、智能控制、精确投入、特色服务”为特征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管理方式,实现小麦生产作业从粗放到精确、从有人到无人方式的转变。通过技术,将卫星和种地紧密联系起来。让我国的农业从看天吃饭,变为知天而作。预知天气变化,从而采取应对措施,更高效,更经济的运营农业,从而得到最好的产出。北斗系统在农业的应用,也为“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

现代农业

场景一
农机变身“天线宝宝”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成子忠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有15台农机,每到农忙时节便开始走乡串镇,在农田里忙于整地、播种、收获等各种作业。如今每一台农机都安装了北斗导航智能终端设备,变身“天线宝宝”实时监控。

        “农机田间作业初期,常常会因为田大田小的问题,与农户产生矛盾。”该合作社理事长成子忠说,自从安装上北斗导航后,可依托“农机管家平台”实时查看农机的耕作图,并精准计算出耕作田地的面积,避免了纠纷的产生。

        江苏北斗农机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说,北斗导航的应用,让合作社管理者能一览无遗地管理农机作业状态和运行状态,精准计算田亩的作业面积,还有助于国家政府农业补贴政策的精准实施。目前,该系统应用已覆盖江苏、浙江、湖北、辽宁等20余个省份,全国安装部署农机管理终端6万余台。

        北斗三号卫星以及农业遥感技术应用犹如为农业灾情监控装上了“天”眼。通过卫星影像,更是可以获取地面的风速,雨量,温度等因素,预测是否存在洪涝隐患,及时发出预警信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王利民研究员介绍说,农业遥感技术的特点在于能够获取精细化的格网数据,即能够以空间上连续的方法监测单位面积内农作物的种类、面积、长势、单产状况,并估算耕地土壤墒情、病虫害等作物生长状态和生长环境信息,满足指导农业生产及时性的需求。“随着高分专项的发展,我国农业遥感监测使用的卫星数据空间分辨率可以达到米级,北斗三号系统开通后,可向全球用户提供米级、亚米级、分米级,甚至厘米级精度的定位和导航增强服务。”

场景二
灌溉实现无人值守


        在传统农耕领域,北斗也让庄稼地里有了更多“高科技”。每年春播期间,在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九三分公司嫩江农场,基于北斗系统的无人驾驶技术,大型农机精准地进行起垄、播种等作业,有力提高了作业精度和作业效率。

        据了解,嫩江农场使用的北斗自动导航驾驶终端系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航天恒星所属哈尔滨航天恒星数据系统科技有限公司开发。除了节约劳动力,北斗精准农业还可以融合应用北斗卫星导航、卫星遥感、5G和物联网等技术,对土壤墒情、农作物长势等进行综合测评。

        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彭涛表示,作为国内北斗应用的重要参与单位,已经形成了北斗芯片、终端设备、应用系统等覆盖全产业链的产品,承担了黑龙江省北斗高分综合应用示范、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北斗示范应用系统等一系列工程项目,还将为拓展北斗系统的应用而努力。

        北斗系统在耕种收割机械方面的运用已相对成熟,能够实现精确的路线规划。在作物灌溉方面,运用北斗系统,优化智能灌溉系统,实现智能化、科学化、无人值守的灌溉作业,降低生产成本,合理控制灌溉用水,大大减少水资源浪费,降低劳动强度。在农作物和养殖监测方面,精准监控空气温度湿度、作物牲畜生长情况、病虫害信息、土壤状况,并对上述数据快速、准确地进行采集、传输、控制、分析与应用。随着北斗系统应用的深化,要进一步推动北斗系统与农业作业监管平台、农业生产区域的气候环保、农业物流结合,形成完整的应用体系,提高生产效率。

        中国农科院种植机械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张文毅表示,目前,天空地立体化苗情监测诊断技术、无人机支持下的作物精确机喷药技术、基于物联网的灌溉技术等单项技术已趋于成熟,已在全国主要麦作区示范应用;小麦无人播种收获技术已初具雏形,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有望在近年内实现应用。

场景三
农业产业链实现去中间化


        除了在耕种方面,利用北斗系统,还可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尤其是生鲜产品,实时感知农产品状态。推广“车(船)载北斗+环境传感器+后台监控管理”系统的应用,实时采集、传输、报告物流过程中的温度、湿度、震动、烟雾、开关箱门时间和次数,满足客户对农产品品质和物流追溯的需求,并同步完成物流公司备份,提高物流公司运营效率。

        此外,运用北斗系统、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整合金融、物流等社会资源,强化北斗系统与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深度合作与应用,实现农业产业链去中间化,加强农业生产中农田农机匹配调度和农产品物流监控服务。根据农田产出估算结果,优化农业种植决策。根据天气气候、土壤状况,估算农资需求,按需配置农资。根据物流环节的在途管理数据,掌握农产品供求关系。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介绍说,目前,北斗向全球范围提供定位导航授时、全球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服务。国产北斗产品已输出到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北斗技术应用全面开花,在交通运输、电商物流、精准农业、海洋渔业、减震救灾、食品安全等领域已经或正在落地。

        以南京为例,南京拥有发展卫星应用产业的良好基础,已逐步形成全行业竞相应用北斗的良好业态,且市场外延不断拓展。其中,北斗相关运营产业市场占有率排名全国第二。截至2019年底,南京北斗卫星应用相关产值300亿元,上下游产业链带动产值超过600亿元,规模企业70家。

        据统计,10年来,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2019年达到3450亿元,2020年有望超过4000亿元。创新“北斗+”,结果令人期待。
农先锋网声明:凡资讯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站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文章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网站(www.nongxianfeng.com)联系,本网站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联系邮箱:3267146135@qq.com
 
标签: 北斗应用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