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架飞机抵得上50-60个人工!”正在指挥机手作业的安徽农服大圹圩农业公司副总经理张凌云介绍,作为高标准建设的现代化农场,大圹圩2017年就开始使用无人机进行植保,“植保无人机一分钟就可以完成一亩地作业,人一天不休不歇,一天最多20亩。”
无人机植保高效节水,还能减少农药使用量
在无人机作业的同时,谁家的田地、喷洒面积、作业时间,都在农场的大数据平台上显现。正在控制室里监控的技术员王佳说,农场里物联网全覆盖,这个平台可以实现农产品质量追溯、农机调度、智能配肥、虫情监测预警等多种功能,为农产品生产安全保驾护航。
“种子好不好,看了才知道。”在皖垦种业生物工程院科研基地,数十种水稻良种正在进行比较实验。皖垦种业天长分公司常务副经理高颖新介绍,现在农户越来越重视实效,产量高、口感好的种子,才能得到青睐,“我们这里一方面做良种筛选,一方面做展示,效果让农户看得见。”
育种人员进行花培试验
而在一旁的农场科研基地实验室,农技员刘芬正在带领育种人员进行花培试验,“正常育种需要7-8年,花培可以加速育种进程。做好科研,才是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植保无人机、大数据平台、科研基地,在大圹圩农场,到处洋溢着精细化管理的现代农场氛围。
智慧高效之外,绿色有机也是大圹圩农场的追求。农场有近2000亩的连片有机稻田,在有机稻核心区,成群的鸭子正在塘边戏水。安徽农垦集团大圹圩农场有限公司书记、总经理杨朝幸告诉记者,它们是稻田“守卫者”,“这是一片鸭稻田,鸭子吃虫,粪便还能充当水稻的肥料。”
在大圹圩农场,到处洋溢着精细化管理的现代农场氛围
为了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大圹圩农场不仅发展稻鸭、稻虾共养,还使用绿肥、有机肥、太阳能杀虫灯、性诱剂等绿色生产技术,保障粮食的无污染、无公害。稻田旁配有高清摄像头,农技人员在手机上就可以实时查看地里的苗情。
“现在人更注重健康,普通的水稻一斤只要2-3块钱,有机稻可以卖到20块钱一斤。”杨朝幸指着这里的一片稻田说,今年秋季,这些地方将不再种植小麦,而是种植千亩紫云英。“紫云英是很好的绿肥,休耕可以恢复地力。”杨朝幸说,绿色的稻子和红色的紫云英到时候会非常壮观,还可以发展观光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