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亩向日葵花海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突出拳头产业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发展
流火八月,走进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处处都是清新自然的景象。院子里气候宜人,花静鸟喧;大棚里玫瑰盛开,姹紫嫣红;水培区郁郁葱葱,充满生机;非洲菊、蝴蝶兰、草莓、圣女果等经济作物茁壮成长,备受市场青睐……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现代农业示范园的果蔬体验馆。馆内的LED大屏,实况展示了温室大棚内的智能控制系统;通过农产品溯源系统,可以看到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包装到销售的来龙去脉,了解有机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一大棚内数名工人正在铺设防草布,另一名员工则将喷雾开关缓缓打开,不一会儿水雾便充满了整个大棚。而一旁的智能温室配置调配无土栽培培养液项目,参观者可根据相关配方配置无土栽培营养液,现场感知体验现代农业。这座占地面积约9517亩的生态农庄,以设施瓜菜和经济林果种植为基础,以绿色智慧为核心,以农业高新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以“企业+项目+农户”的合作模式,实现农业生产、采摘、加工、包装、销售多元化发展,逐步实现农业与旅游等产业的融合。
据了解,目前,园区已建成节能日光温室177座(232亩),柔性预应力双膜大棚27座(255亩),现代化智能玻璃温室4座(36万平米),主要用于草莓、樱桃番茄、水果黄瓜、水培叶菜、鲜切花、盆花等种植,预计年产草莓160吨,蔬菜3000吨,鲜切花1亿枝,盆花120万盆,利润近1亿元。
产业富农延伸上下游实业奔小康
每月6号是农投大棚管护员王友兰和工友们最开心的日子,因为这天他们会收到农投集团往卡里打来的3100元管护工资。和王友兰一样长期从事管护的工友还涉及山子墩、上川等西岔园区周边农户近100户,在每年两个播种季高峰,农投集团用工量达到近千人。“家里处处要用钱,在农投大棚学技术挣工资,也不咋累,就是多操操心的事。”王友兰边干活边说。农户一方面将自家撂荒土地流转出去,将死地块变为活资产,每亩收入将近600元。同时在家门口干农活挣工资,收入算下来比以前翻了将近一番。
据了解,项目建设运营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创造就业岗位3000个以上,带动525户贫困户稳定脱贫,实现新增农业产值7.2亿元,项目区农民年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其实在王友兰眼里,除了目前学技术挣工资外,他心里还有更多的“大事业”。“等咱们生态农业体验区里面游乐场、农家乐、采摘馆一一建成后,到时候城里人来咱们这休闲观光,我也在门口承包个铺子炒土鸡、烙饼子,政策又好平台又大,只要咱们踏踏实实干,日子能过不好吗?”王友兰笑着说。
农旅融合拓展价值链推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在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出入口,趁着节假日前来游玩、购买农产品的市民不少。在名优农产品展示区,记者看到摊位上蔬果、盆栽、花卉、加工食品等应有尽有。市民张女土告诉记者:“来到农业园区,远离城市的繁忙喧嚣,特别舒适开心。”“新区农投集团已在网上开了微店,需要什么产品,通过微信就可以询价、预定,我们会把东西直接送上门的。”农投集团农科公司副经理王奉军一边介绍,一边顺势递上名片。“这其实就是兰州新区全域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新区农林水务局局长张爱明说,新区农投集团正是瞄准了都市人群对食品安全和休闲观光的需求,将生态农业和观光等结合,走出了“农业+”的新路子。近两年来,新区也形成了一整套与土地高效开发相适应的规划、政策、制度、操作办法,进一步推动了土地利用从无序低效向有序高效转变,为有效盘活土地存量,在存量中求增量,使之成为新的发展载体提供了可能。张爱明告诉记者,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农业+”已成为新区推进农村改革的试金石。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不仅为推动新区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起到了示范作用,更是加快了农民致富步伐,助力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和调整,有望成为当地经济新的增长点。
举目望去,绿色崛起的兰州新区,正以园区建设为引擎,朝着由农业资源大州向农业产业强州转变的振兴目标高歌猛进。一场全域现代农村产业大发展正在秦王川大地火热进行,希望的田野上处处充满生机与活力。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和布局的优化,在不久的将来,“努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将一步步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