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成长的蔬菜秧苗
查看脱毒后秧苗生长的状况
种在地里的“冰淇淋”
6月19日,进入梅雨季的合肥暂时收藏了雨水的情绪,露出了久违的阳光。在江淮园艺的国家级瓜菜育种创新基地中,近300种农作物正在肆意生长。一个写有“冰淇淋”的标牌引起了参观者和记者的注意。
此冰淇淋非彼冰淇淋。它是甘薯的一个品种,因长出的果实犹如板栗和紫薯的结合体,蒸熟之后口感细腻且又比较香甜,食之有冰淇淋的感觉,所以得名冰淇淋红薯。
这些农作物是广东一政府部门委托江淮园艺进行脱毒培养及产业化种植技术研究的。目的是见证经历了实验室脱毒培养后,甘薯苗在田间的适应能力。
相距千里,广东的政府部门为何看上了合肥的脱毒苗?
草莓走上脱毒之路
其实,最近几年脱毒苗在果农圈很火。一棵棵不带病毒的种苗意味着品质和丰收有望。在合肥的北部长丰,那里的莓农可能与脱毒苗打交道的时间更早一些。
长丰是中国草莓之都,草莓种植面积已有20万亩,长丰草莓也早已成为合肥“朋友圈”对外展示的一张靓丽名片。
作为水果皇后,草莓的营养价值自不用多说,但如何培育出绿色天然无公害的草莓,则离不开“泡”在实验室的科技工作者。邓竹根便是其中一人。在江淮园艺的实验室里,上千棵草莓脱毒苗正在培养基的滋养下茁壮生长。“我们取0.5毫米的茎尖,然后进行脱毒培养。”实验室主任邓竹根说,消毒后的茎尖在无菌的器皿中成长,它的身上不带任何病毒,犹如温室里的花朵。
经过两个月的培育,茎尖成长为绿意盎然的幼苗。经过检测,从实验室里走出去的原种苗身上的带病率基本为0,远低于国家10%的标准。成功度过“炼苗期”后,它们就会成为莓农手中的致富苗。邓竹根表示,如果带病毒的草莓苗栽进田间地头,只会导致栽培出的草莓病态、减产,长此以往,对整个草莓种植产业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小小番茄自带“抗体”
同样长着“火红脸”的番茄也正在进行着另一种斗争。
在江淮园艺的另一个实验室,一个个番茄幼苗看似平静美好,实则在肉眼看不见的地方,它们正与根结线虫病展开着生与死的较量,这是一场关于自我的救赎。
根结线虫病常见于果蔬类品种,尤其是茄果类种植中的常见病和致命病。打药?早已是过去粗放的种植模式了,现在讲究的是智取。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于是,便有了抗病毒材料筛选实验。
“我们在番茄培育的过程中,将病毒埋入土中,让幼苗带病生长。”邓竹根说,根据自然界的优胜劣汰法则,那些长势弱,根部有“瘤状”的将面临淘汰的命运,相反能够“抵御”病毒的攻击,逆势而长的幼苗将作为“精英”代表,领航番茄一族走上新的高光时刻。
邓竹根说,这好比人一样,身体内有了牵制病毒的抗体,不惧病毒带来的风险,才能继续向前进。
种瓜得瓜的 “亲子鉴定”故事
熬过了病毒的攻击,开花结果的优质番茄完成了培育后代的使命。农户欢欢喜喜买来它的种子,收获的果实却是“黄皮肤”。说明书上明明写的是红皮番茄,这可是大写的“图文不符”……
啥情况?这说明农户很有可能买到了“非亲生”的番茄种,他需要立刻为种子做“亲子鉴定”,看种子“纯不纯”。
就拿西瓜为例,以往都是怎么做“亲子鉴定”的呢?老方法是先让种子发芽,等待一到两个月后,秧苗出落得“亭亭玉立”,再找来资深的专家凭肉眼判断。
懂行的人都知道,抛开准确度不说,这么做耗时耗力,还有可能错过了种瓜的最佳时间。
而现在,有了科技化的提速方式,平均只要3天,就能为种子开展DNA亲子鉴定。这就是江淮园艺开展的瓜菜杂交种分子纯度鉴定技术,可以快速、精准地实现基因定位,确保种子纯度万无一失。
“每年的8-12月份都是我们实验室最忙碌的时候,10多台实验PCR仪器和科研人员连轴转,一天也只能鉴定出1.4万个样本。”邓竹根告诉记者,在安徽,江淮园艺种业是第一个应用这项技术的,至今已经有多年的时间,现在许多瓜果蔬菜也都采用了这项技术。
扬长避短的基因编辑技术
解决了“纯不纯”的问题,农业人又开始攻克“优不优”的难题。这就涉及到当下农业圈内最火热的话题:基因编辑技术。
看到这个名字,是不是觉得这也太高大上了吧?基因编辑技术到底有什么作用?它对农业发展将带来怎样的影响?
打个简单点的比喻。有一对夫妻,妈妈是双眼皮,爸爸是单眼皮,他们的爱情结晶很有可能是双眼皮,但谁也不能保证一定不是单眼皮。所以,基因编辑技术的辅助就能让植物的特定基因成功“表达”出来,而不是等待运气的降临。
实验室当前正在研究的基因编辑技术如果运用在农业中,目的就是让瓜果蔬菜“表达”出各自的优势,实现扬长避短。
“就辣椒而言,植株越高,挂满枝头的辣椒反而成为一种压力,让植株无法承受其重而倾倒。”江淮园艺总经理王雯雯称,如果借助基因编辑技术,就可以改变控制辣椒“身高”的基因,让其矮化,保留抗病毒或者丰产的基因,让优势的基因呈现出来。
基因编辑技术如何实现扬长避短?实验员夏伟伟说,愈伤成苗后,通过农杆菌介导,会形成一把无形的“剪刀”,用它来剪去多余的基因,保障作物按照设定的“路线”发展。与有争议的转基因技术不同,它是利用基因自身的修复能力进行编辑,所以市民无需担心。
不过,一项技术的成功研发并不是一蹴而就,夏伟伟深知这其中的不易。
“我们正在做甜瓜的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仅仅愈伤成苗就用了半年的时间。”夏伟伟告诉记者,这是因为愈伤成苗这一基础项研究的成功率很低,不到10%,更别说后期的基因测序等工作,任重而道远。据介绍,基因编辑技术有望在明年投入农业农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