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特色发展定位 优化农业产业体系
在稳定粮食产能的基础上,坚持走 特色路、打特色牌,因地制宜布产业,因 势利导配资源,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升级,优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全 省农业转型发展。
——强基础、调结构,稳定粮食生 产能力。落实“两藏”战略,划定 2700 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调整粮食种植结 构,推广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资源高效利用的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模 式,粮食实现“十六连丰”,产能连续九 年稳定在 1200 万吨左右,单产水平提高了 5%。
神木市锦界镇圪丑沟村田间的喷灌设备在作业 陶明 摄
——优布局、扩规模,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以“3+X”特色产业为抓手,紧 盯市场需求,放大特色优势,持之以恒 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苹果产业坚持“北扩西进”,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 构,强化冷藏、分拣等产后整理,促进果 业提质增效,水果生产稳居全国首位,苹 果 产 量 占 到 世 界 的 1/7、产 值 达 到 900 亿元,猕猴桃加快“东扩南移”,产量占到世界的 1/3。奶山羊坚持全产业链 开发,加快扩群增栏,存栏达到 240 万 只,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奶山羊群体,羊 乳制品占国内市场份额的 85%,产销量 稳居全国第一;加快恢复生猪生产,生猪存栏恢复到常年水平的 95%,提升肉 羊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推动畜牧业高质 量发展。坚持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 导向,提升设施农业效益,做大食用菌 产业板块,设施农业规模居西北首位。茶叶、魔芋、中药材、核桃、红枣、杂粮 等 50 多个区域特色产业优势不断增 强,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收入来源。
——拓功能、促加工,加快三产融合 发展。大力发展园区经济,以现代农业 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园区为载体,聚合资 源要素,拓展园区功能,提高农产品加工 转化率和附加值。五年来,全省创建 5 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1 个省级现代 农业产业园和 12 个省级农产品加工示 范园。实施“百库百线”工程和农产品产 地初加工项目,全省果蔬库存能力达到 422 万吨。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34 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 13 个、特色产 业小镇 24 个,推动农业与休闲旅游、文 化传承、教育体验等产业的嫁接融合,拓 展农业多种功能,催生新产业新业态。
——创品牌、抓营销,提升农产品 竞争力。实施“三年百市”品牌营销行 动,省市县三级共举办或参加各类展销 活动 580 场次,推动陕牌农产品走进全 国 50 多 个 大 中 城 市 ,合 约 金 额 达 1364.6 亿元。加强与中石化网点和阿 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知名电商合作,开辟新的销售平台,培育和打造出洛川 苹果、眉县猕猴桃等一批区域公用品牌 和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品牌美誉度和 市场竞争力。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做强农业生产体系
秉持绿色发展理念,聚焦“农田、农 机、农业环境”,转变要素投入方式,完 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装备升级,增强农业生产发展后劲
农业科技公司
——实施重大建设项目,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统筹实施高标准农田 建设、耕地质量提升等农业基础项目建设,坚持建、管、护并重,改善耕地地力, 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全省新建高 标准农田 1200 万亩,累计建设 2141 万 亩 ,实 施 高 效 节 水 灌 溉 面 积 739.3 万 亩。颁布《耕地质量保护办法》,推动耕 地 质 量 保 护 与 提 升 ,农 机 深 松 整 地 1000 多万亩,建设秸秆还田试点 30 个, 推行轮作休耕制度,全省耕地质量持续 提高。
——加强技术装备应用,加快提升 农业生产手段。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新建 22 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组装集成推广技术 500 多项,推广轻简 化技术 200 项,有效提高农业科技普及率和成果转化应用。坚持以种为先,培 育 8 个商业化育种联合体,推进品种更 新换代,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 98%以上。推行农机购置敞开补贴,着 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全省主要农作 物 耕 种 收 综 合 机 械 化 率 达 68% ,比 2015 年增长 7 个百分点,小麦生产基本 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 化率达 80.6%。
——突出绿色发展导向,持续优化 农业生态环境。聚焦“蓝天、碧水、净 土、青山”四大保卫战,紧盯秸杆、畜禽 粪污两大源头,推进饲料、肥料、基料“三料”转化,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 85.9%,秸秆综合利用率达 88.4%;持 续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化行动,推行精准 施肥喷药,推广新型肥料和高效低毒农 药,推进农药减量增效,五年间,全省测 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保持在 90%以 上,病虫害防控处置率达到 98%,主要 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均实现负增 长,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在 97%以上。
加大改革创新 壮大农业经营体系
以农村改革为牵引,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不断优化农村生产 关系,提升农业组织化、社会化、市场化程度。
靖边县东坑镇陆家山益农合作社人员采摘大棚西红柿 刘潇 摄
——推改革、建机制,激活农村资 源要素。在全国率先全面完成农村承 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省土地流转 面积 1587.4 万亩,承包地流转率增长到 26.9%,较五年前提高 11 个百分点,农 业适度规模经营快速提升。推进农村 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1.5 万个集体 经济组织完成赋码登记,农村资源要素 不断激活,发展动能持续增强。着力提 升小规模农户生产经营水平,探索多种 形式的利益联结模式,加快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强扶持、补短板,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行“户办场、场入社”经营新 模式,优先支持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 作社承担涉农项目,积极研究破解龙头 企业用地、融资难题,集中培育高素质 农民。五年间,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 业总数达到 2339 家,省级以上重点龙 头企业达到 608 家;新增农民合作社 3.01 万家,总数达到 6.13 万家,纳入名 录管理的家庭农场达 16330 家;培育新 型高素质农民 15.5 万人,认定 8.76 万 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在成为引领 现代农业发展、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主力军。
——扩规模、提能力,健全社会化 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 扩面、提档、升级,以服务小农户为重 点,培育服务组织,创新服务模式,拓 展服务领域,加快构建公益性和经营 性服务相结合、专项和综合服务相协 调的服务体系,提高综合配套服务质 量 和 水 平 。 五 年 来 ,累 计 投 资 2.4 亿 元 ,发 展 各 类 农 业 社 会 化 服 务 组 织 2.56 万个,服务农户 175.1 万户,土地 托管面积增长了 7 倍多,走出了适应 农村社会结构变革、服务现代农业发 展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