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创国内3个第一 “云岭牛” 成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新亮点

   日期:2020-02-13     来源:网络    浏览:418    
核心提示:2014年12月8日,云南农业发展历程上树起一块新里程碑农业部为云岭牛颁发了新品种证书。 云岭牛很牛,它是中国首个自主培育的三元
        2014年12月8日,云南农业发展历程上树起一块新里程碑——农业部为“云岭牛”颁发了新品种证书。

        “云岭牛”很牛,它是中国首个自主培育的三元杂交肉牛新品种、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第四个肉牛新品种、中国南方第一个自主培育的肉牛新品种;“云岭牛”很牛,它适应温带、热带亚热带环境,抗病、耐湿热、生长快,可生产出国际最高标准的雪花牛肉,打破了高档牛肉主要依赖日本和牛的技术壁垒;“云岭牛”很牛,凭借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已吸引企业投入数十亿元,潜心打造这支“牛市的潜力股”。

        不过,这“牛”的背后,却是云南从实际出发,专注培育优质特色畜禽新品种的31载科技长征路;是近年云南农业发挥比较优势,打造以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为特征的高原特色农业的生动实践。

        一篇写了31载的牛故事

        ——“云岭牛”诞生记

        记者日前从省农业厅获悉,在正式取得农业部颁发的畜禽新品种证书后,“云岭牛”正加快繁育、改良和产业化发展步伐,计划今年从原来推广养殖的8个州市33个县,扩大到全省16个州市全面覆盖。

        经历31年培育的“云岭牛”是我省自主培育拥有知识产权的第一个肉牛品种,中国南方第一个肉牛品种,中国第一个三元杂交肉牛品种,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杂交选育的第4个肉牛新品种。“云岭牛”以云南本地黄牛为母本,选用婆罗门牛、莫累灰牛为父本,通过杂交创新,横交固定和5个世代选育而成,具有生长速度快、育肥性能好、性成熟早、繁殖成活率高等特点。

        “云岭牛”的成功培育是我省引进国外良种资源及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典型成功案例;创新了国内国际合作、科技机构与企业联合、农户参与的肉牛育种模式;填补了我国南方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优良肉牛新品种的空白,改变了高档雪花牛肉生产长期依赖外国品种资源的现状。

        推广和发展“云岭牛”产业,有利于发挥云南农业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我省“云岭牛”种牛存栏数达1.24万头,建有4个纯种牛扩繁场。随着繁育工作及推广工作的深入,每年可提供特一级公牛200头至300头,冻精500万剂至800万剂,基本可满足我国乃至东南亚热带亚热带地区肉牛改良的需要,推广应用市场前景广阔。截至目前,我省已累计推广“云岭牛”100多万头,全面覆盖云南普洱市、德宏州、大理州、临沧市、曲靖市、保山市、楚雄州、文山州8个州市33个县,今后将扩展到全省范围及周边省市。由于市场售价比本地黄牛高1500元至2000元左右,“云岭牛”为广大养殖户增加直接经济效益2亿元。以双友牧业为代表的我省规模企业已提前布局,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大规模养殖、屠宰、加工、销售全产业链。

        随着产业化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云岭牛”有望成为继“云花”、“云药”之后,“云牧”产业的擎旗者,为高原特色农业注入新的活力。

海外来客

        1984年,当乘坐飞机对国人来说还是件稀罕事的时候,一架白色大鹏载着中国农业部门“特别邀请”的一批澳大利亚莫累灰牛,从南半球的墨尔本展翅腾空,跨越大洋,降落在昆明巫家坝机场……

        31年后的2015年,昆明新空港长水国际机场一派繁忙,飞机穿越云层的轰鸣像雷声不时滚过近旁小哨乡阡陌起伏的牧场。2月6日中午时分,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院长黄必志和他的同事来到草场的牛舍内,一头头黑色、黄色、灰色的牛从栏内伸出脖子摇头晃脑,摆动大耳朵,向他们围过来。弯腰拍拍一头大眼睛长睫毛的小牛的额头,黄必志直起身四下望了望,指着后排几头体型健硕、毛色黑亮、个头一致,沉默地“摆着造型”的大公牛,对记者自豪地说:“漂亮吧,这就是“云岭牛”的种牛。它1/4的血缘来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从澳大利亚来到小哨的莫累灰牛。”

        1982年,在赴10余省市进行考察之后,澳大利亚畜牧专家和中国外经贸部国际局官员把小哨的这片牧场选作中澳双方进行草场与牲畜改良合作的“握手之地”。第二年由云南省人民政府与澳大利亚国际发展援助局正式签署项目谅解备忘录,成立了云南省肉牛和牧草研究中心(2008年更名为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

        谁也想不到,这个始于改良本土黄牛个体小、生长慢、产肉率低的想法,会在随后遭遇的挫折中,从改良思路中一跃而出,蜕变为一只闪耀创新光彩的美丽蝴蝶。

三元杂交

        从澳大利亚远道而来的87头9个家系的莫累灰牛,同云南黄牛的“联姻”产生了“莫云”杂群体。1985年,当长相不一般的“莫云”出现在小哨草场时,让附近农民吃了一惊:这黄牛长这么大!“莫云”有了外国“血亲”的高大健美,但没能从本地黄牛的亲缘中继承两项重要素质——抗病性、适应性。这在它的外国亲戚莫累灰牛身上也显露无遗:不耐湿热,被中国南方的牛蜱叮咬后,极易传染血液原虫病,发热、高烧、死亡。到1994年,引进的莫累灰牛全部死亡。

        问题出现后,中澳专家组提出引进适应热带亚热带的瘤牛再改良。1988年,项目组从广西引入婆罗门牛冻精做三元杂交。令科学家兴奋不已的是,十多个组合中有一个发病率低,抗蜱能力提高。“从这个方向努力,可以考虑创新选育南方优良品种。”

        从此,代号B(婆罗门牛)M(莫累灰牛)Y(云南黄牛)的杂交牛群体像一颗发光的火种,在科研工作者前面闪耀。不过,直到中澳合作项目结束,它还是这样忽明忽暗。为什么?

        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的科研人员给记者做了个科普:基因固定才能形成新品种,其培育过程需要不断分离、筛选。两个品种杂交会产生3种杂交表现,三个品种杂交会产生9种表现。当这种几何式的组合变化与时间和生物群体数量发生联系时,筛选与分离将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浩大工程。以牛为例,一个杂交世代需要5年左右产生500—600头基数,它们生长至配种、产犊又要3年,如此经历5代(15年)才可能固定一个品种的优良性状。之后,还要用5年在不同地域杂交繁育至少1500头群体进行综合测试。

        从二元到三元,一个“B”字母的加入,把云南引向了一条前所未有的创新之路,但其难度也前所未有。

 薪火相传

        “最难的是什么?”

        不同时间、地点,黄必志和该院肉牛研究所所长金显栋不约而同给出了一个技术之外的答案:“坚持。”

        科学没有捷径。“云岭牛”的“创新基因”是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严谨观察、测量、筛选、分析、改良中从量变走到质变。从刚毕业的大学生到如今的科技骨干,金显栋用18年时光陪伴“云岭牛”诞生,他记得所里1000多头“云岭牛”固定时间段的体检,同事们需要严谨认真地一一完成,不容有差错;记得几任老所长退休、调职后依旧对云岭牛项目牵挂。项目审定后,所里没有激动狂欢,每天的数据记录、分析依旧在进行。

        先后有80余名云南畜牧科研人员坚守在培育“一头牛”的漫长等待中,31年中参与培育工作的科技人员有千余人,单位有28家。“历经整整三代科学家”,记者在科研工作者口中听到了一个关于30余年时光的极有分量的注解。

        而从开始只想着种牧草的年轻技术员到带领团队攻关“云岭牛”的研究院院长,黄必志在30年里完成了研究方向与职业定位的巨大转变。在他看来,云岭牛诞生之路同样变化巨大。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国外品种和技术为蓝本的单向引进,到莫累灰牛“水土不服”引发的三元杂交,云南越来越清晰地选择立足本地、优势互补的科技融合创新之路。在前期中澳合作项目奠定的基础上,我省不断探索,通过“云岭牛”项目建立健全优质肉牛的创新培育机制,最终在云南经济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与高原特色农业产生对接。

        “云岭牛”有持续的动力。从“八五”至“十二五”,历届省委、省政府都给予高度关注,我省农业和科技部门倾斜投入,建设并完备了科研基础设施设备,而“云南省肉牛杂交优势利用和配套技术研究”“云南省热带亚热带肉牛新品系(种)选育研究”“云南省BMY肉牛产业化重大专项”等数十个项目累计投入超过2亿元,在一个个研发节点给予有力支撑。

        “云岭牛”真正实现了产研对接。由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牵头成立“云南省肉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打通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全链,以开发反哺研发,加速了BMY牛繁殖及改良的示范推广工作。目前,有30多家畜牧企业围绕“云岭牛”开展相关生产。

        “云岭牛”引导了规范建设和科技创新。培育过程中,围绕肉牛选育和养殖,我省制订地方标准12个,登记国家牧草品种11个,拥有32项发明和相关专利。

        方向正确、持之以恒、创新实践,使我省在肉牛新品种选育方面走在全国前列。1996年BMY牛群体进入横交选育阶段,建立核心群、扩繁群、改良群三位一体的育种体系。横交选育五代后,基本形成新品种。

2013年11月,省农业厅向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提交肉牛新品种审定申请;2014年4月23日至25日,国家品种资源委员会牛、马、驼审定委员会通过了“云岭牛”现场审定,报送到农业部国家品种资源委员会;2014年10月27日,农业部在北京召开国家新品种(配套系)终审,“云岭牛”通过审定;经公示,2014年12月8日,农业部为“云岭牛”颁发了新品种证书,编号:农02新品种证字第7号。

        一段高原牧歌的新传奇

        ——“云岭牛”探访记


        云岭大地散落着大大小小的草原和连片草场,或一眼弥望,或如绿毯铺展于林间。

        云南有万亩以上连片草场1048块,草原面积2.29亿亩居全国第7位。这既是彩云南的一番别样景致,也是高原牧业发展的广阔天地。如今,“云岭牛”走进了这片天地,被寄予新的期待。

        抓住自主创新的价值核心

        看牛,也可以是件稀奇事。

        立春刚过,马龙县马鸣乡还看不到青青草场放牧牛羊的风景,但走进云南马龙双友牧业有限公司的养殖区却可看到另一幅有意思的画面。

        在养殖观摩区,隔着玻璃幕墙,整个标准化牛舍尽收眼底。栏内,数十头“云岭牛”或卧或站在锯糠“软床”上,有的还将身子凑到栏边的按摩棒下碰蹭,一副安逸的样子。“按生产要求,它们还能听音乐、喝啤酒。”公司总经理黄鑫说,舒缓的音乐可以让牛改善身体机能,加酒糟的精料能增加营养、改善肉质。

        高档肉牛,没错。在肌肉丰厚、体躯宽深、蹄质结实的健美身材下,有着莫累灰牛血缘的“云岭牛”,经过试验,在2009年成功具备高档雪花牛肉的生产能力。参照被公认为世界最好肉牛——日本和牛的牛肉分割定级标准A5(最高)、A4、A3、A2、A,“云岭牛”70%的肉品质达到“A3”的中等以上等级,可以看见大理石和雪花纹状分布。

        但这只看到了热闹。在国内规模化养殖企业多使用日本和牛冻精以生产高档肉牛的状况下,“云岭牛”能产“雪花牛肉”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追随市场价格获利,而在于以完全属于云南的品种资源和自主知识产权,填补了中国南方没有生产高档“雪花牛肉”的专门化品种的空白,突破了高档牛肉依赖日本和牛的技术壁垒。

        黄鑫说,公司正是看到这一点,在调整产业结构时,决定投资20亿元,从钢铁产业扩展到“云岭牛”产业,预计2018年以后,每年提供牛肉3.5万吨及相关衍生产品,实现产值70亿元以上。他认为,“云岭牛”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拥有自主的品种,技术不受制于人,这对于立志于做大做强的企业来说,才是化解风险,实现长久发展的可靠支撑。”

        采访中,黄鑫接了一个电话,得知有3个“云岭牛”商标在2月4日成功注册,至此,公司共注册“云岭牛”商标38个。“我们就是认定这头牛了。”他说。

开启富民增收的价值之门

        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提供的资料显示,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云岭牛”有极强的耐热抗蜱能力。同时,能够适应温带、热带亚热带气候环境,且在高温、高湿环境中表现出较好的防治能力和生长速度;耐粗饲,对体内外寄生虫、肠毒血症等疾病有较强的抵抗力。

        该研究院院长黄必志告诉记者,在含婆罗门牛血缘50%、莫累灰牛血缘25%和云南黄牛血缘25%的组合中,出现了让“云岭牛”拥有莫累灰牛高繁殖、婆罗门牛耐热抗蜱和云南黄牛肉质好及广泛适应性的优良特性。通过杂交利用,“云岭牛”可以改善本地黄牛的品质,为农民增收和普通肉牛养殖企业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而这才是它对于云南农业发展最重要的贡献。

        2月6日,禄丰彩云镇外的一面山坡上,禄丰彩云印象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二期建设的标准化牛舍已接近尾声。公司总经理李增洪告诉记者,2010年公司引入云岭牛冻精作为父本,“第一批小牛犊诞生不久就惊喜地发现,牛犊生长迅速而且耐粗饲料,边长骨架边长肉,20至24个月就达到出栏标准。我们从中看到了真正的商机。”他给记者算笔账,养殖西门塔尔牛利润在1500元/头,而“云岭牛”改良肉牛则是3000元/头。

        “养殖成本低,价钱好,牛好卖。”彩云村村委会书记王成中一条条讲述村民发展“云岭牛”杂交养殖的体会,“一头成年西门塔尔牛一天的饲料可以喂饱一大一小两头‘云岭牛’改良肉牛。”“改良肉牛1岁时体重就有370公斤能卖9000多元,西门塔尔牛仅有150公斤左右。”待牛犊长到4个月(体重120公斤)后由彩云印象现代农业开发公司按42元/公斤回收,每年出售3头以上的,每年每头还有500元的奖励金。“对公司来说这是双赢。发动更多农户参与‘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生产的规模效益才能显现。”李增洪说,下一步要发展以种植养殖为主的农业庄园,计划实现年出栏6000头优质肉牛的规模。

铺就携手合作的价值之路

        目前,我省肉牛存栏量居全国第3位,出栏量为第7位,而产品产值为11位。黄必志说,从数据可以看出,我省肉牛产业处于产业链低端,提升我省肉牛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迫在眉睫。

        为此,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依托农业和科技部门,牵头成立“云南省肉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整合科研、养殖、加工力量共建平台,充分开发推广“云岭牛”,已累计推广100多万头,覆盖云南普洱、德宏、大理、临沧、曲靖、保山、楚雄、文山等8个州市33个县。今年省农业厅计划在全省16个州市全面推广养殖“云岭牛”。

        随着繁育工作及推广工作的深入,每年可提供特一级公牛200至300头,冻精500万至800万剂,基本满足国内和东南亚热带亚热带地区肉牛改良的需要,推广应用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科技要转化为生产力,关键看产业转化率,规模以上企业牵头才能成为“云岭牛”产业发展的支柱。尽管“云岭牛”还是个新鲜事物,可一批规模企业已提前布局。

        作为联盟成员之一,双友牧业第一个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已建设完成,30万头能繁母牛的牛源体系建设是公司的发展核心。在政府引导下,公司与农民建立合理的利益链互补机制,效益反哺到养殖环节,促进肉牛产业良性循环。农户以能繁母牛入社,缴纳200元/头保证金,每年按50元/头发放母牛红利;犊牛报价回收,按300元/头发放犊牛红利。公司为入社的母牛提供冻精、统一防疫等服务,同时建立溯源档案。

        黄鑫向记者展示了一个叫RFID耳标的东西,“它整合二维码溯源,里面还有芯片,与养殖、屠宰环节的芯片追溯管理系统以及物流标准化管理系统衔接,真正构成了从田园到餐桌的全产业链追溯体系。”他认为,抗病、适应性强、肉质好的“云岭牛”具备了“特色基础”,而规模化企业进入全产业链,将以规范运作带动改善整个产业生态,真正把高原特色农产品生态环保、安全优质的要求落到实处。

        不久前,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其中就有加大对生猪、奶牛、肉牛等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力度,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加快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畜禽养殖,增强畜牧业竞争力。”黄必志说,在他印象中这是此类文件第一次具体提到“肉牛”。作为“云岭牛”的研发和推广者之一,他期待在农业提质增效的转型升级中,在高原特色农业的喜人发展中,“云岭牛”能有一番大作为。
农先锋网声明:凡资讯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站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文章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网站(www.nongxianfeng.com)联系,本网站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联系邮箱:3267146135@qq.com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