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菽采菽,筐之筥之”,这是《诗经·小雅·采菽》中描写的农民采摘大豆的欢快场景。《三字经》把大豆归入“六谷”,所谓“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可见早在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大豆就已经是当时主要的粮食作物。
大豆作为我国乃至全球最主要的豆科作物,因其富含蛋白质、油脂和生物活性物质被广泛用于食品、动物饲料加工和医疗保健,随着提取和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大豆还可以用来制作生物燃料、纤维制品、油漆等高端产品,是生产和生活中重要的生物资源。
随着大豆需求的增长,早在本世纪初,我国就开始重视大豆生产。
2002年,我国启动第一次大豆振兴计划,这一计划以大豆良种补贴为代表性政策,将扩大油用大豆生产作为重点。随着大豆振兴计划的推行,我国大豆播种面积和产量迅速提升,到2005年,大豆播种面积达到1.44亿亩。
但由于更低成本的进口大豆进入国内,再加上收益、抗风险能力更高的玉米逐年扩产,大豆种植面积开始下降。到2015年,跌破了1亿亩,约为9800万亩。
2018年,我国启动力度更强的第二轮大豆振兴计划。
2019年初,农业农村部发布《大豆振兴计划实施方案》,力争到2020年大豆面积达到1.4亿亩。结果显示,到2020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达到1.48亿亩,产量也达到1960万吨,为60年来最高。
▲北京市大兴区采育镇东潞洲村大豆丰收
2021年,在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实现“双增”的同时,我国大豆种植面积有所下降,为1.26亿亩,产量降至1640万吨。
由于土地面积、种植业结构和单产水平的共同限制,我国大豆产能与需求之间存在巨大差距。
为此,2022年中央1号文件重点提出“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实施了多项鼓励和推动大豆种植的政策。
2022年初,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力争大豆播种面积达到1.6亿亩左右,产量达到2300万吨左右,推动提升大豆自给率,以应对大豆国际市场波动。
继续扩产,继续推动大豆振兴战略,在未来我们还要克服更多困难。为此,由我国大豆体系首席牵头、体系专家著写的《大豆高质高效生产200题》,适应科研进步、气候条件和社会整体生产力的变化,在广泛搜集、整理和融合近年来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实际,从土壤耕作、施肥、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非生物胁迫应对和收获等大豆栽培的每一个环节,回答了大豆高质高效栽培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关键技术问题及难题,以期为我国大豆产能的提升、让 “油瓶子”里尽可能多装中国油贡献力量。
《大豆高质高效生产20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