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我国农业也从传统模式发展至如今的现代化作业。
而在近两年,无人农场建设可谓是如火如荼,国内各个省市都在大力支持和推进无人农场的建设和发展。
本文我就来聊聊有关于无人农场的那些事儿。
一起来看看究竟何为无人农场?无人农场的建设标准是什么?未来应该如何去走?
何为无人农场?
对于什么是无人农场,当前还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统一的定义。对于无人农场的建设,也还没有系统化的标准。
目前我们看到的一些比较靠谱的定义是,无人农场就是在人工不进入农场的情况下,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对农场设施、装备、机械等远程控制或智能装备与机器人的自主决策、自主作业,完成所有农场生产、管理任务的一种全天候、全过程、全空间的无人化生产作业模式。
2022年5月18日,我国发布首个智能农机技术路线图时。工信部相关负责人指出,到“十四五”末期,中国平原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将全面普及以导航技术为主、具备自动行走能力的智能农机装备,在集中连片的大型平原地区农场,具备自主行走的智能农机、完全自主行走能力的农机将成为作业主力,形成一批商业化的无人农场。
从这两段描述中可以提取出这样几个关键词:农田标准、农机智能、机器换人、自主决策、自主作业。
无人农场的本质是要实现机器换人,通过少人或者无人来实现一个较大面积的生产作业。要达到这样一个效果需要,就需要农田建设、机器装备这些基础设施得跟得上。
建设无人农场的前提是什么?
对于无人农场的建设,江苏在国内可谓是走在前列的。2021年年底,江苏省农业农村厅表示,“十四五期间”,江苏全省计划建设400个以上粮食生产“无人化农场”和特色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
记者在近期走访江苏也发现,当地土地的集中度比较高,种植结构也相对固定,主要以水稻和小麦轮茬种植为主,还是比较适合建设和发展无人农场的。
在走访过程中,当地一个合作社的理事长也跟记者讨论了一下他对于无人农场的看法。他告诉记者,无人农场建设的前提是农田设施要到位,要有切实的高标准农田,这样才能达到无人农场的效果。如果农田这个基础设施不到位,那么无人农场就是空谈。
那高标准农田又是什么?
同样,当前对于高准农田的普遍定义是,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定、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
确实,记者在走访中也去了几个大型农场,如位于盐城市大丰区的上海农场,在当地大约有20万亩田地,主要以水稻和小麦等农作物种植为主。它的农田在建设初期应该算得上是高标准农田了,也是与农场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宜的。
田块方正整齐,没有过多的作业死角;机耕道配备完善,便于农机和农资等农业生产工具的移动;灌溉渠四通八达,连接到每一块农田。
但这对于现在的无人农场来说,应该已经算是传统模式上的高标准农田了。要适应无人化农场模式,除了以上提到的标准外,高标准农田还应该在建设过程中将智能灌溉、农田土壤监测、农田气候监测、农业植保监测、苗情监测等设备运用其中。
只有这样,才能在后期更好的匹配智能农机,真正达到无人农场的标准,实现无人及少人化作业。
结语
当前,各地都在推进无人农场,如北京海淀区建设的首个京西稻无人农场、丰疆智能在上海崇明打造的国内首个“5G+智慧农机”示范应用场景等。
但在记者看来,这都还只是我国无人农产建设之路的初期尝试。当然,这些尝试也是必然要走的路,是非常有必要的。
有专家表示,要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大规模的无人农场,至少还需要5~10年时间。在这期间我们要加大跟无人农场生产模式相适应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时还要大力发展硬件,也就是智能农机装备,还包括5G、大数据、物联网等如何更好地落地于农业生产等也都是需要研究的。
所以,无人农场不是没有人,而是少人化,也不是所有环节都少人化,而是适宜标准化、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部分少人化,在不减少粮食产量和质量的前提下,不降低投入产出比的少人化,才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