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张红宇:传承者兼业+外来者专业=中国农业未来的基本模式

   日期:2022-09-22     来源:腾讯新闻    浏览:283    
核心提示: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张红宇就乡村振兴、城乡融合、新型城镇化等问题阐释了相关看法。他认为,目前大家普遍认为的种田不挣钱,根源在于规模太小,收入低是规模决定的,不是产业决定的。

近日,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张红宇应邀参加腾讯“中国益公司”高端访谈栏目《致善》,就乡村振兴、城乡融合、新型城镇化等问题阐释了相关看法。他认为,目前大家普遍认为的种田不挣钱,根源在于规模太小,收入低是规模决定的,不是产业决定的。

张红宇:传承者兼业+外来者专业=中国农业未来的基本模式

张红宇在接受访谈时候表示: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一定是多元化的。全球农业现代化有两大模式,一个是美加农业现代化,一个是日韩农业现代化,前者是以资源性农业现代化为主,强调的是劳动生产效率越高越好。土地资源广袤,主要生产单一的农产品,粮食、棉花、油料、糖料,规模化生产。反过来日本、韩国与中国有点类似,人多地少。所以特别强调土地产出效率,强调的是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中国农业发展兼有美日韩模式的影响,但是又不同于美国单一模式,也不同于日韩单一模式,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是多元的。

中国既有美国式农业,也有日本韩国式农业的表现。比如在中国的东北和新疆就是典型的资源化农业生产,人少地多,规模化的作用特别明显,农业生产效率很高。相对应的,在四川成都平原、在贵州、云南、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就是比较典型的集约化农业,小块小块的地,但是不缺劳动力,不缺技术,甚至不缺资本,农业生产的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特征显著。

中国农业多元化有鲜明特征,一是资源禀赋多元,比如东北一马平川,人少地多,西南山区和大城市郊区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禀赋差异很大;二是资源禀赋多元,就决定了产业类型多元,比如说一说到美国农业,可能就想到玉米、大豆、棉花,这些农作物都是规模化生产。一想到日本农业、韩国农业、以色列农业,就想到智能温室,工厂化农业。而中国几乎所有的农业产业类型都有、水稻、玉米、小麦、棉花、糖料、蔬菜水果应有尽有,猪牛羊畜禽养殖,水产捕捞养殖无一空白,农业产业产品类型多元。三是主体和经营方式多元。日本、韩国和美国都是相对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和经营方式,美国以大农场为主,日本和韩国主要以小农户+合作社为主。在中国,又有大农场,又有小农户,还有农业企业。又有国有的,有集体的,还有私人经营的。有规模化生产的,也有集约化经营的。四是政策组合多元。有全国性政策也有区域性政策。最后,贸易格局多元。

中国农业现代化一定要区域化,不能搞大而全,也不宜小而全。东北的优势就是生产水稻、玉米、大豆。河南的优势就是生产小麦,贵州云南就是生产茶叶、药材,生产特色水果。北京、上海这样的郊区农业就是生产禽蛋奶类等菜篮子产品,即都市化农业,这叫区域化。

中国农业现代化一定要规模化,很多人不同意这个观点。说中国再发展几十年也还是一个小农国家,但是小农国家也可以规模化,为什么?通过土地制度创新,“三权分置”也可以搞规模化,我们过去是家家有田,户户种地,现在也叫家家有田,但是不一定户户种地。现在这个田还是你家的,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你爹承包的地,到现在承包权还是你们家的,但是你想种就种,你不想种就把这个经营权让给别人,流转出去,那么,有人把10户人家,100户人家的地流转过来,不就规模化了吗?

没有规模化就没有劳动生产效率的提升,没有劳动生产效率的提升,就没有现代化的可能,就没有农民收入增加的机会。目前全球发达国家的城乡居民收入,大体在1111.2这个区间,少有差异更大的。美欧农民、日韩农民收入都不低,而且城乡居民收入大体均衡。中国为什么不可以?但是农业需要规模化才能逐步达到这个要求。

有了规模就得讲集约化,事实上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未来格局,一定是资源性农产品生产规模化,园艺性农产品生产一定要集约化,要区分农业的产业类型。比如玉米、小麦、水稻,包括大豆、油料、糖料,这叫资源性农产品生产,完全可以机械化,从事这个产业的人越少越好,重在提升劳动生产效率。而蔬菜生产,包括特色农产品生产则需要更多的劳动、技术和资本投入,可以吸纳相对多的劳动力,重在提升土地产出效率。

所以,不要讲种田不挣钱,虽然很多人都持这种想法。但我一直的看法是,种田不是不挣钱,不挣钱是因为你的规模太小。有人说农民总是埋怨,辛辛苦苦一年种地还不如打工一个礼拜。但是一年365天,他根本不需要天天在田里干活,在机械化生产背景下,一亩小麦,两个工就可以了。一亩水稻三个工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你把一亩田变成了100亩田,变成了200亩田,那就天天都有活干,你的收入低吗?不低。所以农民收入低是规模决定的,不是产业决定的。农业有没有效益不是产业特征,而是规模特征。

未来,我们的农业生产方式是什么?是“传承者兼业+外来者专业=中国农业的基本模式”。什么叫传承者兼业?家家有地,这是传承者,中国的土地制度长久不变。一代、两代、三代不能变,这叫传承者。但这是不是你的主业呢?不一定,可能是兼业化的,我爱种就种,不爱种就拿给别人种,拿给别人种就是“外来者专业”。外来者是大户、企业、合作社,包括企业,他把所有其他不愿意种地的人的地都集中在一起,专门干这件事。结果是流出土地的干非农产业,可以挣到自己的非农收入,专门干农业的也可以挣到钱,他有规模效应,收入同样不低,甚至可能超过从事非农产业的收入。

摘自益公司-腾讯新闻文章《对话张红宇:种田不如打工,并非产业问题,而是规模问题》

农先锋网声明:凡资讯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站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文章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网站(www.nongxianfeng.com)联系,本网站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联系邮箱:3267146135@qq.com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