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地区、各个产业的农机化水平如何?目前优势何在,短板又在哪?堵点、难点、痛点分别还有哪些?日前,浙江首次发布农业机械化综合评价报告,就此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估,使这些问题可通过20个代表性指标一一清晰呈现。
今年,浙江提出了以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为内涵的“双强”行动,目的就是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据介绍,此次评价主要从农业机械化程度、农业机械化质量、农业机械化效益和农业机械化管理服务四个方面进行测算。结果显示,2020年度,浙江农机化综合发展水平为72.8分,正处于转型跨越阶段向基本实现阶段跃迁的关键冲刺期。
分产业看,浙江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程度71.8%,与全国水平基本持平,在12个丘陵山区省份中处于首位。其中,畜牧养殖机械化程度43.4%,高出全国7.4个百分点;水产养殖机械化程度47.9%,高出全国12.9个百分点;像水稻、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程度均处于前列。
从农机化的质量和效益上看,目前,浙江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16%,高标准农田占比60.8%,全省单/连栋大棚、玻璃温室等设施大棚建设水平为236.5亩/万亩,农机装备动力保障水平80%,尤其是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达到59.5%。目前,全省农作物人均机械播种面积44.7亩,农机经营服务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2.39%;农业生产规模化水平55.9%,其中畜禽养殖规模化水平高于全国水平将近20个百分点。
当然,浙江此次也发现了不少短板。如,设施种植机械化程度31.5%,低于全国8.5个百分点;26县和海岛县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远低于全国水平。此外,浙江还分析指出,全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地域空间不平衡,总体上呈现为平原强丘陵山区和海岛地区弱的格局,且产业间农业机械化水平差异较大,宜机化基础较为薄弱。
对此,浙江明确提出,今后将每年开展农机化综合评价,为各地制定“一县一业一策”提供参考依据和技术支持,并统筹推进地区协调发展,切实加快农机研发创新,加大社会化服务力度,强化人才队伍体系建设。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朱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