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了解农业未来是什么,我们可以先追溯农业的起源。农业并非起源于土壤肥沃的南方热带地区,而是起源于地理意义的北方。
人类发现,北方干旱的土地边上,生产在河流的一些植物会产生大量的种子,产生大量的种子,才能确保这些植物能够继续繁衍物种。经过反复实验,人类逐步掌握了这些植物的特性,于是大概在8000多年前农业诞生了。因为农业的诞生,人类彻底被农作物给驯服了。
为了能够守住农作物的生长,开始有了农田,为了守住粮食,开始定居。因为定居有了村庄,有了城市,有了国家。除了狩猎采撷之外,人类发现可以通过在土地上劳动,从而获取更多的能量,这就是我们人类一万多年来最大生活主题。
01 全球农业的现状
当人类发现可以在土地上耕种产出更多的能量,抚养更多的人口,让人类种群更为强大。人类社会进入了这样无限正反馈循环,人类种植了更多的农作物后,获得了更多的粮食,从而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人口增加后会产生更多的发明新工具,然后耕作更多的土地,产生更多的能量,更多能量催生了更多人口诞生。这一循环过程已经持续了1万年,到今天已经面临非常大的挑战。
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测算目前土地耕作面积是14亿公顷,全球人口目前是76.4亿左右,粮农组织预测再过20年左右,2050年人口会达到100亿。在接下来的25年内,全世界增加25%的人口。请注意,新增的25%的人口,不是像以前那样增加普通的农民,而是一个诞生于消费社会的全新群体,也就意味着对粮食的消耗将非常庞大。地球可能需要增加75%的能量供应,可以是粮食,也可能是蛋白质或者是糖或者是能量的供应,这是我们必然面临的问题。那么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土地不可能再增长,当前全球范围内,耕地增长已经非常缓慢,其实早在两百年前殖民地时代已经结束了耕地大幅度增长,现在虽然还有森林的砍伐,有围海造田或者是土壤的治理,但是总的来讲我们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就是人口的增加与土地面积不再增长,这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第二个矛盾点是人类农业足迹。我们人类是所有生物里面生态足迹最庞大的族群,人类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已经将地球全部的地层改变了。今年亚马逊热带雨林发生了森林大火,很多媒体和公益组织宣传森林大火,但是其实早在70年前,亚马逊流域75%的雨林都已经成为我们的耕作地,现在的雨林不过是以前雨林面积的25%而已。这个是生态足迹第一个案例。
巨大的农场,巨大的拖拉机,巨大的喷灌系统,非常强悍的肥料、农药,同时配以单一作物种植,让单位的土地产出更多的粮食和能量,这个是工业化农业时代最大的特征。这一模式让我们过去30年农业生产力暴增,一切的目标就是为了产能和产量。但是单一作物会带来什么后果?如果你到这一片农田去,你看不到别的生物,甚至听不到鸟叫的声音。这就是畅销书《寂静的春天》所展现的图景,某种程度上,正是这本书的流行,才有了环保事业,才有了当代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02 全球农业的两大矛盾问题
农业生产如此逼近生态的极限,根本在于市场的庞大,因为人口的总数量在增加。美国拥有全球第一大农业产能,3亿人口,但仅有300万农民,也就是说1%的农业人口要养活99%的其他人口,还要产生全球农业消费的10%。
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看到更多的问题,全球农业都面临着大农场与小农户的矛盾。不过这类大农场提升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因为土地本身是农业的自然资本,资本聚集和能源聚集以后发挥更大的价值,这类大农业本质上和工业化没有差别,是资源的一种分配方法。
另一种经营模式是小农户,这是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和地区的农业模式。小农户一般可定位经营50亩以下的农田的农户,他们是世界最大的种植群体。但是没有办法用大规模的机械化的工具,大规模运用化学的肥料、农药。小农户主要是自给自足,也没有办法参与国际市场的期货交易。
当然每个国家都有金融家和政客提出金融赋能小农,维持小农竞争力。但是实践的结果就是小农变大农,最后没有小农户了。其实小农户的生产有品类优势和生态优势,一个村里面如果100个小农户最多可以种出100种不同的水果。对于一个消费社会而言,小农户的农产品多样化,其实也是一种独特的比较优势。
我们国家是大国小农,小农户数量占农业经营主体98%,小农户从业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90%。
虽然我们也有北大荒,八一农垦,而且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通过资源配置使得农业产能得到提升,但是小农户的对农业产能的贡献还是超过50%。
第二个矛盾点是生产效率与分配方式的矛盾。过去30年大量的农药、肥料、化学让农业生产效率空前提高。从生产效率看,全球生产的粮食是完全足够养活全世界所有人。但是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每天地球上还有8亿人是饿着肚子睡觉的。农业生产已经足够有效率但是没有很好的分配方式,这就是农业生产关系、土地和商业的关系,这就不是农业生产本身的问题了。
当前全球大概有40亿的人在农业生产,有76亿农产品消费者。但是两者之间只有1万多家农产品中间贸易企业。两头几十亿与中间的1万多家对比起来,就可以发现这其实一个漏斗。两头很大,中间很小很细。大量的利润,大量的信息,都掌握在中间商手里,这就是我们全球面临的粮食最最重要的原因。
所以我们需要解决的不是生产难题的问题,而是怎么用我们的新工具,新的商业行为和新模式挑战固有的人类所面临的粮食的大问题。
03 中国农业的智慧升级之路
对于中国农业而言,过去几年最为明显的就是消费升级。一般来说农产品价格是最稳定的,超市里价格变化最小的就是农产品。
但是这五年来,中国已经变化了,农产品的变化非常普遍。现在超市可以发现,一公斤大米可以从一两元标价到几十元,浮动变化非常大,这其实就是消费升级带来的消费分化。中国有大量或者是已经成为中产的家庭,他们对于食品安全需求非常强烈,他们愿意买更好的农产品。这种供应链规模巨大,带来了全球性的变化。新西兰或者是澳大利亚的车厘子,刚上市可以卖到200元一斤,这在产地是不可想像的。
中国对农产品的消费升级是一个全球性的农业现象。但是我们是一个非常分散的小农业状态,我们有4亿农民工和4亿农民,虽然中国农业产能的规模也非常大,同时工业化农业效率提升的空间已经很小了。
同时我们还必须面对的是日益加快中国的农村老龄化,这个速度已经要赶上日本了。中国农村里面55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超过了33%,这个比例达到50%,就将是一个老龄化的社会。农村老龄化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很难推动农业机械化。老年人天生对于新技术接受能力不强,资本意识、经营能力远远弱于年轻人。
那么有没有别的路径改善我们的农业效率呢?我们曾经对中国农户经营活动做了专门的分析,比如新疆的棉农,在棉花生产过程当中80%的时间投入在棉花管理。特别是棉花生长季,80%的时间农民都在地里管棉花,这其实是小农户经营普遍的情况。只要农业管理效率不能提高,劳动力就不能充分的释放出来,管理环节90%靠人,生产过程80%是靠管理。所以农业需要从植保入手,而不是简单的机械化,我们需要的智慧化农业,也就是一个整体的效率改善方案。
可以说,过去六年来,中国农业最重要的趋势就是在不断智慧化,中国无人机行业的快速发展就是智慧农业的一个结果。当前,在中国每一周都有一场智慧农业的高峰论坛,也是全球之最。这首先就是小农经济结构决定的,小农户对于快速、简单、智能化的需求远远高于农场,专业大农场的生产效能已经很高,其实对于科技的诉求非常低。对于大农场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账目问题,要么有银行贷款没有还,要么农场内基础设施还要维护,所以他们对新增无人机的需求很小。
但是小农户不同,他们每天都可以进行生产决策,他们自给自足,没有那么重的负担,只要是科技能够提高一分生产效率,他们就愿意接受。
第二个因素是城市化,中国在进行全球最大规模的城市化,带动了中国农村里面智慧农业工具快速发展。如果小农业智慧化更深入,我们明天餐桌上的食物会更丰富多样。第三个是居民消费升级。第四是企业创新。
第五是政府支持。消灭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成为社会的主旋律,农业智慧化幸运参与国家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各种优惠措施都集中到小农户,这也是全球独有。所以五大因素共同推动下,让中国有了智慧农业的快速发展。
所以,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难题,但是同样中国也开拓了一条全球独有的新农业发展之路。从技术角度看,影响未来农业有三个技术变量。人工智能,这让精准农业成为可能。其二,5G技术,这会让农业机器人成为普惠工具。我们将看到一个小机器人在农田里面做智慧管理,从而把人力节约出来。其三,合成生物技术,这将带来改变食品的生产方式。目前0.5公斤合成牛肉的价格是12美元,未来会达到8美元,很快将比普通的牛肉便宜,这会带来整个农业生产链的变化。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小农户有可能成为高收入群体,但是一定要改变现有的生产方式,我们面对难题,但不是别无选择。
内容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龚槚钦(极飞科技联合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