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农业、有机产品,在当下呈现一种怎样的需求状态?有机产品的价值真的比其他产品好吗?有机农业在未来会有发展出路吗?
一、有机产品市场体量在增大
有机产品产值总体上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我国有机产品的销售额总体上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基本保持在600亿元以上。有机产品标志备案数量总体上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2019年我国有机产品标志备案数量为21.2亿枚。
2018 年,中国有机包装食品和饮料的市场规模为81 亿欧元, 占全球类别销售额的 8.0%,中国是世界第四大有机产品市场。2018 年,中国有机农业种植面积为313.5 万公顷,占全国所有农业种植面积的0.6%。
最近20年来,中国有机农业实践者不断开拓创新,使全国有机农业的耕地面积和产量都位居世界前列。有研究指出,未来10年,中国有机农业生产面积以及产品年均增速将达20%-30%,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有机产品能解决什么问题
2020年9月11号,科学家座谈会强调指出,要把科技工作的三个面向增加一个新的面向,即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未来有机农业的发展方向,要立足于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过去,产量低,化肥、农药出现,产量逐年提升直至达到一个瓶颈顶峰值,解决了土壤肥力问题,带来新的有机质短缺问题,土壤酶力降低。氮磷钾和碳氢氧,是农业生产的原料,而如果缺乏了酶蛋白,一系列风味物质合成就会遇到障碍,农产品就会越来越不好吃。有机农业的发展正是在保护土壤,试图恢复作物原本的风味。
乡村要振兴,就要寻找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生产要素的配置上,有机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三、有机农业的必经之路——品牌化
目前,市场上声称有机的产品并不少,但给消费者的整体感觉是“价格高”“不知道是不是真有机”,可以说,有机产品的推广还是有一定阻碍的。
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铁丁老师认为,有机产品的生态价值是和品牌生态学一致的,品牌的进化是要满足人们逐渐升级的消费需求,有机产品正是农业快速扩张发展后未来一段时间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
没有品牌、没有知名度,有机企业在有机品领域就会处于一种绝对劣势,终会被打败。因此有机农产品品牌化是做好有机农业的必经之路。强化有机农产品的品牌营销,创建知名品牌,拉动农业产业的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有机农产品证书
这是非常强有力的一个证明,也是能让消费者信赖的一个因素。普通农产品不同于有机农产品,有机二字不可随意称呼,否则要受到惩罚。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铁丁老师认为,在有机农产品的认证上也要加强监管,确保产品的真实有机。
在中国市场销售的标识为“有机“的产品,必须获得中国有机认证,且应在获证产品或产品的最小销售包装上加施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及其有机码、有机机构名称或者其标识,中国有机产品标志可以印刷或粘贴在包装上。
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标志
优良的品种
同样的猕猴桃,不同的价格和认可度,红心猕猴桃自然更具有差异性。这就是品种的优势。因此,品牌建设的第一个重要步骤,就是要选择合适和优良的品种进行品牌包装和推广。尤其是对于有机农业来讲,生产周期长、种植过程复杂,选择优良品种就更为重要和关键。
产品品质好
在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铁丁老师提出的品牌囤模型中,一个好的品牌要具备三个世界,品质美味世界、历史人文世界、绿色生态世界。
有机产品的口味如何?根据发达国家研究学者的一些数据,并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只有少数产品可能品尝起来味道更浓郁,这并不是表明有机产品与常规产品无异,其相对传统的生产方式、生长环境,决定了其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绿色生态世界为其品牌创建提供了基础。在当前国内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曝光的情况下,保证食品安全,保证农产品品质很关键,这也是现在有机食品和有机果蔬市场份额逐步增大的一个心理敏感点。
产品特色化
产品本身有特色,加工好,是品牌的硬件部分。除了看得见的产品本身,还应该注重文化类别的东西。铁丁老师认为,消费者消费的不是文化,但消费者感兴趣的是文化。通过包装保持产品的良好风味,才能更好地体现出农产品独特的附加值,加上文化营销,让有机农产品在经销商和消费者心目中建立起形象丰满的品牌特征。
营销方式可行
欧洲有机产品以天然食品店、专营超市、有机产品展览会等方式进行营销,日本则主要采用农户与消费者直接对接销售的产地营销模式、农产品物流宅配营销模式、农产品协会交流营销模式、农产品超市营销模式、农产品连锁店品牌营销模式、企业与国外有机农场订单式合作营销模式等6种形式,物流宅配是最普遍的一种。元一智库铁丁老师建议,国内有机产品的销售要根据消费者需求和市场特点进行合理规划。既可以进行私人订制,也可以采用专卖店形式,在消费人群的选择、社区的选择上要做好前期调研,盲目开店或扩张会给品牌建设带来比较大的风险。
有无品牌,在任何行业中已然是成为了一个标准。对于有机农产品来讲,更需要塑造品牌,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市场认可度和占有率。
专家简介:柯炳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农业大学、德国霍恩海姆大学研究生毕业。中国农村经济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中国农业大学校长。研究领域:农业市场政策与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业市场与价格政策,粮食问题和农民收入问题等。著有《中国粮食市场与政策》、《中国农业经济与政策》等,以中、英文发表论文百余篇。
来源:品牌农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