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绿色、环保、高效的科技手段,已经成为春耕中的一抹亮色

   日期:2021-04-06     来源:光明网    浏览:362    
核心提示: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减少,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意义重大。 在宁夏、江苏、重庆、四川等地,依托各种科技
        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减少,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意义重大。

        在宁夏、江苏、重庆、四川等地,依托各种科技手段,春耕生产正变得更加绿色、环保、高效。

        水流带着肥料从滴灌带进入土层之下,直入根系;“红丝带”在桃树间飘扬,保护着水蜜桃;一张张农用地膜正被回收再利用;经过处理的沼液通过田里的黑色管网自动喷洒……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中的重要内容,农业绿色发展已经在春耕生产中得以充分体现。

        在宁夏、江苏、重庆、四川等地,记者在田间地头看到,这些绿色、环保、高效的科技手段,已经成为春耕中的一抹亮色。

        “用上滴灌后浪费少了,收入增了”

        开春,正是庄稼渴水的时候,没见到下雨,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东园镇美利村村民刘泽军却丝毫不急。他走到大棚门口,掀开门帘,入眼便是西红柿苗的一片翠绿。打开滴灌管道阀门,水流带着肥料进入30厘米的土层之下,直入根系。

现代农业
 
        “开了这个阀门,20分钟就能浇完6亩蔬菜苗。”不一会儿,土壤里的水渗上来,润湿了地面。刘泽军指着一条条滴灌带说:“用上滴灌后浪费少了,收入增了。”这几年,他陆续在大棚里装上了水肥一体化和物联网设备,不但解决了蔬菜缺水缺肥的问题,还可以通过手机精准控制水肥用量。

        中卫市紧挨腾格里沙漠,常年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当地134万亩农田长期依赖黄河水灌溉。但大水漫灌的方式不仅浪费水资源,还影响作物生长。“原来春灌的时候,家家户户守在水渠旁边,眼巴巴盼着水来。”沙坡头区柔远镇村民万荣祥说,好不容易等来了水,进了大棚,水还被大量蒸发。“有时候,棚里的空气湿度能达到80%,蔬菜全得了灰霉病。”

        去年,中卫市全面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其中高效节水灌溉达到19.49万亩。截至去年底,中卫市沙坡头区有8.31万亩的蔬菜生产农田,其中80%都用上了水肥一体化的滴灌节水技术。

        为了推广新技术,过去一段时间里,柔远镇农技中心主任梁玉斌在田间地头支起“讲台”,向乡亲们现场讲解。“采用滴灌技术后,肥料随着水走,一年下来不仅每亩用水量能由260立方米降低到180立方米,整体用肥量也能从200公斤减少到140公斤。”

        “农药打得少了,好桃子越来越多了”

        三月江南,绿意盎然。对于水蜜桃种植户来说,又到了每年最关键的治虫时节。江苏省无锡市鑫旺水蜜桃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文兴起了个大早,来到田间,瞧见大伙已经把一条条“红丝带”系在了桃树枝上,自己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放眼过去,桃树长势良好,桃花争相怒放。

        这种“红丝带”是一种名叫迷向丝的生物防治手段,为的是防治危害水蜜桃生长的主要害虫梨小食心虫。

        每年4月份是梨小食心虫暴发的高峰期,依靠传统农药喷洒的治虫手段,每亩水蜜桃保果率仅为70%。“水蜜桃一旦被这种虫蛀蚀,虽然外表看起来没大问题,但里面已经有虫子了。”无锡市惠山区农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堵墨说。

        堵墨从桃树上取下一条迷向丝,托在手中,“别小看这条迷向丝,上面涂有一种引诱剂,它能够释放一种气味,让雄性梨小食心虫无法定位雌性梨小食心虫,进而无法交配繁殖。”正是通过这种方法,下一代幼虫的发生数量减少,被害果率明显下降。

        有了防虫的好技术,还得让农民接受。不过,“农药打得少了,好桃子越来越多了”,堵墨说,一次次的宣讲和实践结果让不少人心动不已,慢慢地,用上这种防虫办法的农户越来越多。

        如今,无锡市阳山镇不少水蜜桃种植户都采用了迷向丝防虫,达到了区域内的规模效应。去年丰收的时候,水蜜桃的蛀虫率大幅下降到2%,设在桃园里的害虫观测点也已鲜有梨小食心虫的踪迹。

        “不仅要教农民怎么做,更要通过政策引导,让农民享受到科技的最大红利。”惠山区副区长田红保说,近年来,惠山区设立5000万元阳山水蜜桃品质提升工程专项资金,2021年采用水蜜桃梨小食心虫迷向丝技术覆盖种植面积预计达总面积的50%—60%。

        “家门口就能卖废弃农膜,省事又环保”

        田间,赵学元弯腰扯起农用地膜堆在一旁,只见绿油油的茄子秧露出头来。

        赵学元是重庆市铜梁区坪漆村村民,他正将收集的地膜送到村回收点。“等过几天育秧地膜揭了,记得也送过来哟。”回收点工作人员杨冰一边将地膜过秤,一边叮嘱他。

        “以前,这些地膜卖不出价钱,自己也没办法处理,只能掩埋或者焚烧。”赵学元说,“现在,家门口就能卖废弃农膜,省事又环保。”

        眼下春耕正忙,前来卖地膜的农户络绎不绝。村民把废弃农膜送到回收点,杨冰统一打包后运到镇上,再集中到区里中转站分拣,最后运往塑料制品厂加工成塑料颗粒,重新利用。

        除了坐等“收货”,杨冰他们还开着三轮车主动到蔬菜基地、农户家中回收,看到田间路边废弃的地膜也会捡拾收集。

        近年来,铜梁区构建起区—镇—村三级废旧农膜回收储运体系,引导农户、中间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动捡拾或流动收购废弃农膜,在277个村和涉农社区设立再生资源回收点,实现农村全覆盖。

        “通过积极引导,让群众自觉捡拾、交售废弃农用地膜,不仅降低了春耕生产成本,而且减少了地膜对土地面源和环境的污染。”铜梁区供销联社主任张桂生说,多种形式的宣传让群众了解废弃农膜的危害性以及农膜回收的重要性,村民的观念逐渐有了变化,越发积极主动交售农膜。

        今年以来,铜梁已回收260吨废弃农膜,为农业绿色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撑。

        “两三个小时就能喷完一亩地,绿色无公害”

        春暖吐新芽,正是啜茗时。眼下正是春茶采摘季节,也是春耕时节稻田最需要肥力的时候。在四川夹江县吴场镇三管村现代农业园区,一路走来,映入眼帘的除了满山新绿,还有一条条黑色的管网沿着田埂铺开来。

        “我们这里丘陵多,平地少,过去只能肩挑背扛撒化肥,费时费力又费钱,不仅如此,还会出现土地板结、农残超标等问题。现在省心多了,像最近春耕,田里需要肥,我跟基地打个电话就行。”站在地头,村民刘文学一边说着,一边拧开旁边的分阀门,经过处理的沼液通过田里的黑色管网开始自动喷洒。“两三个小时就能喷完一亩地,绿色无公害。”

        原来,近些年,有机肥替代无机肥、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的“双替代”行动,正在夹江悄然布局。刘文学口中的“基地”,指的就是村里2017年新建的种养循环基地。

        据了解,三管村生态环境优美,空气新鲜,水质优良,茶叶、水稻品质好。然而,由于地形限制,化肥使用较多,土地肥力有所下降,还容易造成农残污染。2017年,县里引进了大型农牧企业在村里落地,投资1.2亿元办起了种养循环养殖场。同时,通过配套处理设施,对养殖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日产沼气约3000立方米。

        “沼渣沼液通过修建贮储池和安装管网全部返肥农田,覆盖周边茶园、稻田超过3000亩,仅此一项平均每年每亩就能省下2000多元。”基地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种养循环基地的“猪—沼—茶(粮)”循环农业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还能实现绿色生态、经济效益双丰收。

        夹江县农业农村局总畜牧师谢成宾告诉记者,三管村的现代农业园区近年来通过“茶—林”间种、“茶—果”间作等方式改善区域小气候,茶叶品质有所提高,病虫害基数也减少了不少。 
农先锋网声明:凡资讯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站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文章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网站(www.nongxianfeng.com)联系,本网站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联系邮箱:3267146135@qq.com
 
标签: 现代农业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