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春耕备耕季节,各式各样的“智慧农业”手段出现在田间地头。播种翻土、浇水施肥等场景中,都有农业机器人的身影。工信部等此前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到,深化重点领域“机器人+”应用。在农业领域,研制耕整地、育种育苗、播种、灌溉、植保、采摘收获、分选、巡检、挤奶等作业机器人,以及畜禽水产养殖的喂料、清污、消毒、疫病防治、环境控制、畜产品采集等机器人产品。
机器人干农活能有多快?农业机器人有哪些发展方向?对此,央视《财经频道》采访了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分析师赵海朋。
和传统农具机械相比,农业机器人的智能化体现在哪些方面?赵海朋表示,目前普遍应用的农业机器人和普通收割机、播种机相比,具有更智能、更自主、更精准的特点。从应用效果看,一台普通拖拉机每小时可以耕作约2-3公顷土地,而使用先进的无人驾驶拖拉机或自主导航机器人,可以将耕作速度提高到3-4公顷/小时;智能采摘收获机器人的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数百公斤到数吨不等;土壤检测无人机可以让施肥效率提高40%以上,同时减少肥料浪费和环境污染。
目前在我国,植保机器人已经应用到农作物、果蔬、花卉等领域,不仅可以实现自主巡航、实时监测和自动喷洒,还能预防和控制病虫害和草害,促进作物高产、高质、健康生长。
今后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机器人的普及度,还有哪些技术需要提升和完善?赵海朋认为,要提升农业机器人的普及度,还需要提升环境感知、自主导航、精准控制、能源和续航能力等关键技术。我国农业工作需求多样、应用场景复杂,不同地区的生产环境和作物种类各不相同,需要针对性、定制化地进行农业机器人的研发生产。
而引导和支持农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需要多角度发力。一是通过补贴支持等方式,鼓励企业开发和生产农业机器人。为农民提供购买机器人的贷款或税收优惠,降低投资成本。二是加强研发创新力度,设计和制造高性能、低成本的农业机器人产品。三是加强市场推广和应用,提高使用农业机器人的培训力度,建立供应链和服务网络。
未来,农业机器人有哪些发展方向?赵海朋表示,农业机器人产品的发展方向会更加多功能、个性化。除了让机器人完成传统的收割、播种等单一作业,还要使其趋向于多个组合环节的应用。比如田间作业的农业机器人需要具备自主导航、行走平稳、耐用性强等特点,这些特点可以综合用于耕地播种、采摘收获、灌溉、巡检等。而针对植保作业的农业机器人需要具备高精度喷洒、智能防撞等特点,可以综合用于农药喷洒、植物授粉,以及生长识别这种要求较高的环节。研发分类、多用途的农业机器人,能够更好满足农业生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