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行业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一号文件”首提生物育种产业化 政策导航种业振兴驶上高速道

2023-02-15 08:582160

财联社214日讯(记者 王平安 刘建)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保障粮食安全的目标下,种业振兴成为重要工作。213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简称《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更加重视生物育种带来的产业变革。

财联社记者采访获悉,我国生物育种积累多年,拥有较为良好的基础,已具备产业化的条件,同时生物育种产业化,有助于农作物提高单产目标。企业方面,在政策的指引下,则需要密切加强与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实现成果转化。

《一号文件》指出,完成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构建开放协作、共享应用的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机制。全面实施生物育种重大项目,扎实推进国家育种联合攻关和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加快培育高产高油大豆、短生育期油菜、耐盐碱作物等新品种。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有序扩大试点范围,规范种植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相对于2022年的“一号文件”,本次文件明确指出了将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西南作物育种”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黄玉碧教授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国家生物育种实际上已经积累了很多年,具有较好的基础,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的技术地位。目前全国生物育种成熟新品种也比较多,是到了产业化的关口了。生物育种产业化目前时机正好恰当,只有把生物育种的产业化做好,2023年的农作物提高单产目标才能够更好地实施。”

种业振兴关系着国家粮食安全。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731亿斤,比上年增加74亿斤。这特别得益于粮食播种面积的增长,而单产能力亦仍有提升空间。

对此,黄玉碧表示,“生物育种产业化能够有效提高农作物单产,虽然我国农田土地保护较好,但人多地少的情况仍然存在,所以提高单产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现在新兴生物育种技术产生的品种能够让农作物产量更高、品质更优,更加绿色生态环保,这也是我国大力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且,生物育种产业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粮食进口依赖,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在国际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目前种业创新主体仍然依靠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较多。在中央政策的指引下,如何加强企业种业创新,支撑企业科研成果转化,开发种业振兴背后生物育种市场蓝海仍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黄玉碧看来,“企业首先应加强与各大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其次也要做好企业的自主创新。种业产业的创新其实还是需要依靠企业,因为种业和其他的产业发展进度还有一定距离。目前种业的创新部分主体还是在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企业虽然也有一定创新,但不像电子、汽车产业等,它们的主体创新已经转移到企业去了。所以这种情况下企业就要多和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当然企业也要加大对研发的投入。”

其实,近年来国内种企在种业振兴政策的指引下不断加快生物育种步伐,加强技术储备。以大北农为例,作为生物育种储备技术较为丰富的企业,相关品种甚至已走出了国门,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竞争优势。此前,大北农发布关于控股子公司转基因抗虫大豆产品DBN8002获得阿根廷种植许可的公告。这是大北农生物技术继2019年耐除草剂大豆转化事件DBN9004DBN-94-6)获阿根廷种植许可后,在南美市场取得的又一进展。“虽然我们种业营收目前占比还不高,但技术储备较为丰富,有长达十年的积累,随着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加快,利润有望得到兑现。”大北农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对于企业来说,做好技术储备的同时,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也更能够落实企业效益问题。“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有投入才有产出。其实我们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化背后的市场效益是非常大的,而且转基因已经经过了多年的测试,现在已经是安全的了。”黄玉碧告诉记者。

(编辑 刘琰)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良种一粒重千钧 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小种子能发挥大效能,小作物能长成大产业。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核心是创新,关键在品种。从选育主体看,企业自主选育或合作选育品种占比大幅增加,企业已成为育种创新的主体。种业包括品种选育、种子繁殖、推广销售等环节,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还应完善现代种业全产业链。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良种一粒重千钧。

0评论2024-01-18198

种业振兴蹄疾步稳 五大行动成效初显
自2021年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全面推进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提升、市场净化五项行动落实落地。2023年是步入全面实施种业振兴的第三年,回望这一年,种业振兴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和阶段性进展。

0评论2023-12-28197

我国科学家找到铁进入玉米籽粒的分子开关
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该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分子育种技术和应用创新团队联合河南农业大学,鉴定到调控铁进入玉米籽粒的关键基因ZmNAC78,首次解析了该基因和金属转运蛋白共同组成一个分子开关控制铁元素进入玉米籽粒的分子机制,为解决“隐性饥饿”——铁等微量元素缺乏问题提供了新基因,为培育高产与营养协同的作物品种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0评论2023-12-25193

南京农大团队发现水稻特殊基因让稻米更好吃
如何在兼顾水稻高产和氮素高效利用的前提下提高稻米品质,是培育优质水稻品种的重要挑战。近日,南京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徐国华团队发现,增强水稻中一种特殊基因的表达丰度,能够在不改变水稻的生育期总时长、氮素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前提下,在不同供氮水平下显著提升稻米的蒸煮食味品质。

0评论2023-11-15183